- · 化学研究与应用版面费是[06/01]
- · 《化学研究与应用》投稿[06/01]
- · 《化学研究与应用》期刊[06/01]
探寻分子筛研究突破口(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探索合成新分子筛,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分子筛结构肉眼不可见,为了将海量的实验数据与反应结果联系起来,徐如人只能带领团队用“笨办法”。生成这个孔道需要什么温度?合成需
探索合成新分子筛,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分子筛结构肉眼不可见,为了将海量的实验数据与反应结果联系起来,徐如人只能带领团队用“笨办法”。生成这个孔道需要什么温度?合成需要多大压力?……大家用纸笔把实验数据一一记录下来,并花费3年时间,翻阅了近50年的学术资料。
探寻分子筛研究突破口(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
“硬”还体现在科研攻关中沉得下心。自学外语、钻研文献、反复试验……丰硕成果背后是无数个尝试求索却又无果的昼夜。科研七十载,徐老始终用专注和勤奋追逐着自己的梦想。
走进吉林大学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X射线粉末衍射仪、高压反应装置等高新设备陈列其中,几名大学生正忙着做实验……
2007年,徐如人的一名学生提出了一个分子筛领域的新概念,激动地来跟他探讨。徐如人欣赏他的创新精神,但要求这名学生必须“用实验说服人”。后来,在徐如人的指导下,这名学生发表了系列论文,并于2012年成为首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
捐赠毕生积蓄设立教育基金,帮助生活困难的学生
“研究工作既要脚踏实地,也要始终瞄准高处。”徐如人说。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人物名片
“尝尝我家乡的杨梅,特别甜。”徐如人在客厅接受采访,茶几上,摆着一盘深红、饱满的杨梅……
书房不算大,左右两边书架的高度几乎顶到天花板,从门口一直延伸到窗户,上面满是化学书籍。书桌前,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正伏案工作。“现在,他每天基本都要工作七八个小时。”照顾徐如人的阿姨告诉记者。
从黄浦江畔到东北平原,逐渐找准科研方向
生长于浙江上虞,徐如人在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度过了大学时光。大学期间,徐如人接触到了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等知识,也第一次走进化学实验室。“大家都很刻苦,我有个同学,读书时已经开始研究氯霉素合成了。”药品里的氯霉素、石油炼制的催化剂……在学习的过程中,徐如人心中也逐渐产生了对化学的热爱,“化学是一门能够探索创造新物质的科学。”
与徐老熟悉的人,都说他生活里“温厚宽和”。然而,回望他的科研之路,徐老却有着“硬碰硬”的精神。
20世纪70年代,我国大力发展石油工业,当时国内炼油常用的一种分子筛催化剂制备工艺十分复杂。简化工序在理论上是否可行?在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支持下,徐如人开始了研究。
与定向合成相关的,还有新的分子筛多功能材料研究工作。20世纪80年代,徐如人指导课题小组,在国际上率先合成4种新类型微孔晶体;1990年,他的团队成功合成具有20元环孔结构的磷酸铝JDF—20,成为超大微孔晶体领域的一项经典成果。
今年90岁的徐如人思维清晰,谈科研、打比方、讲故事……给记者科普起化学知识一丝不苟,采访中,为了翻找一份材料,老人拄着拐杖楼上楼下走了两趟。
这期间,不断有人刊发相关论文,徐如人却始终坐住“冷板凳”,整理研究这些看似无序的海量数据,直到合成反应与结构数据库初步建成。徐如人还和吉林大学的计算机专家研讨,开展数据挖掘和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徐如人及团队开辟了分子筛定向合成新路径,使这一研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如今,徐如人的学生仍在这一领域继续深耕。
徐如人:1932年生,浙江上虞人,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中国无机合成化学学科奠基者。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几十年来,他以分子筛合成化学为突破口,提出无机合成化学的科学体系,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分子筛的定向设计合成。曾4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2017年获首届“中国分子筛终身成就奖”。
“把这个杨梅横切一刀,剖面排布着许多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圆点,可以把它想象成分子筛结构的孔道。目前已知的孔道有200多种,不同孔道‘筛选'不同的分子,再进行扩散、吸附、分子间反应等活动。”徐如人说。分子筛在石油加工、精细化工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科研的方法有很多种,往往需要另辟蹊径。”徐如人说,他们不仅研究已有分子筛的结构,还探索合成新分子筛。为此,徐如人提出“功能导向”的新思路。他带领团队率先开展定向合成研究,即“通过特定反应条件制出特定功能与结构的分子筛”。
文章来源:《化学研究与应用》 网址: http://www.hxyjyyyzz.cn/zonghexinwen/2022/0909/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