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化学研究与应用版面费是[06/01]
- · 《化学研究与应用》投稿[06/01]
- · 《化学研究与应用》期刊[06/01]
探寻分子筛研究突破口(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徐如人—— 参加国际分子筛大会是一次推动学术交流、促进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机会。1980年,在意大利举办的第五届国际分子筛大会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徐如人——
参加国际分子筛大会是一次推动学术交流、促进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机会。1980年,在意大利举办的第五届国际分子筛大会上,徐如人作为中国科学家代表宣读了论文。后来,在徐如人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北京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取到了主办权,第十五届国际分子筛大会于2007年在北京举行。“这也说明,我们的研究逐渐得到了国际认可。”和徐如人共同筹办大会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石油化工专家何鸣元说。
从黄浦江畔到东北大地,哪里需要他,他就把“实验室”搬到哪儿。
科研要敢于迎难而上
在东北人民大学,徐如人找到了研究方向——分子筛。
徐如人边试验边学习相关文献资料,几个月下来,记了厚厚的5本笔记。最终,徐如人和同事大胆尝试,改变反应条件,实现了催化剂一步制备。此后,徐如人又研制出了另一种长效高温导向剂,解决了石油夏季生产中导向剂易胶凝、生产经常中断的难题,并获得授权专利。
自1977年恢复高考后,吉林大学化学学科共培养了10位院士,其中有3位是徐如人的学生。2004至2010年间,实验室引进优秀人才10余人,新开设4个研究方向……“做好年轻人的培养,给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我们的研究事业才能后继有人。”徐如人说。
“硬”体现在面对困难时迎头而上。不论是分子筛理论研究,还是建设实验室,面对难题时,徐老永远不退缩不抱怨,为找到解决办法独辟蹊径。在学术基础、设备条件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用“笨办法”总结规律,开辟分子筛定向合成新路径,并将这一研究带到世界领先水平。
我国在分子筛领域的研究起步晚、资料少、设备差,为了解学术前沿动态,徐如人一直坚持学习英语,还主动向吉林大学的师生求教,学习俄语和法语。
■记者手记
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分子筛领域的知名学者,已辛勤耕耘70年。如今,他依旧关注着化学研究领域的前沿发展。
2017年9月,吉林大学71周年校庆之际,徐如人捐赠了自己和妻子庞文琴教授的毕生积蓄,共计500万元,设立庞文琴、徐如人教育基金。“我们就是想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学生,让他们继续在科研道路上走下去。”徐如人说。
1952年,徐如人从交通大学毕业,他主动申请离开家乡到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任教。徐如人说:“国家要建设东北,这里需要我们,我们就来了。”20岁的他穿着单衣单裤,背着一床薄棉被就出发了。“当时有一列火车,载着1000多名大学生,大家一起从上海来到东北。”徐如人回忆说。
这是徐如人和他的同事共同创建的实验室。20世纪80年代,徐如人和同事开始筹集资金并陆续购入科研设备。当年,为了节省经费,寒冬腊月,大家裹着军大衣在实验室里比照图纸安装、调试大型合成设备,这样的工作状态成了大家的工作常态。
文章来源:《化学研究与应用》 网址: http://www.hxyjyyyzz.cn/zonghexinwen/2022/0909/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