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张俐娜院士:七十二岁解决可再生能源领域世界难

来源:化学研究与应用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6-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这是今年当选的唯一女院士。”2011年12月9日,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张俐娜从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手中接过中国科学院院士证书。这一年,张俐娜已是71岁的高龄。 张俐娜在教学科

“这是今年当选的唯一女院士。”2011年12月9日,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张俐娜从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手中接过中国科学院院士证书。这一年,张俐娜已是71岁的高龄。

张俐娜在教学科研一线辛勤耕耘数十载,年逾七旬仍坚持在讲台上给本科生授课,她的《高分子科学导论》课堂深受学生喜爱。她常鼓励学生“中国人应该做自己的创新工作,而且在做基础研究时还要考虑应用前景,这样才对国家、对人民有用,也才会有科研激情和动力”。

“论文做得再好,基础研究最终也要为成果转化服务。”张俐娜曾在2018年11月接受采访时表示,在人才强国战略背景下,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1963年,张俐娜从武汉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1973年,她调入武汉大学化学系高分子教研室任教。后来,经我国著名高分子科学家钱人元先生推荐,她获得日本学术振兴协会奖学金(JSPS),作为访问学者前往日本进行高分子溶液理论研究。

张俐娜认为,科研目标要选准,我们科学家就是要解决技术难题,围绕其开展原始创新研究。只有打通各种潜在的瓶颈,科研成果向产业的转化才能顺畅进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张俐娜致力于高分子物理与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涉及高分子物化、农业化学、环境材料和生物学交叉学科,其成果的原始创新性以及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

当选院士后,有不少企业要给她报酬,与她合作建院士专家工作站。但张俐娜选择了拒绝,“我们平时做科研已经够忙的了,哪里有时间去应付这些”。

新浪微博/@成都科协

【来源:成都科协】

今日头条/成都科协

专注“绿色”12年,破解世界难题

“勤奋、认真”是张俐娜给很多学生留下的共同印象。

1986年,张俐娜回国。此时,她已经46岁,但她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科研方向,开始了关于可再生资源天然高分子新领域的研究。学校能够提供给张俐娜的科研条件相当有限,只有一张桌子和一个实验台,甚至试管和烧瓶等实验必需的玻璃器皿都需要她自己去买。

资料来源:科技日报

在世界上最常见的可再生资源当中,排名前两位的分别是纤维素和甲壳素。前者主要来源于农业和林业废弃物,如竹子、棉短绒、甘蔗渣等;后者主要是虾壳和蟹壳。纤维素和甲壳素都是永不枯竭的原材料。然而,它们很难溶解也无法熔融加工,如何开发利用堪称世界难题。

2011年,张俐娜获得国际上纤维素与可再生资源材料领域的最高奖--美国化学会安塞姆·佩恩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科学家。

46岁踏入科研领域,71岁成为院士

2020年10月17日,张俐娜因病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逝世,享年80岁。

抖音号/科普熊猫

她克服一切困难,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利用生物质资源,通过“绿色”技术制造对环境友好的新材料上。她不负众望,闯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取得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成果。

张俐娜院士工作站在广西大学揭牌时,她曾表示:“早年拉我建站的企业,这些年我都主动要求他们撤销了。因在广西大学带有博士生,才合建了院士专家工作站。”

微信公众号/科普熊猫

张俐娜团队的成员夜以继日、奋力拼搏12年,终于发现纤维素和甲壳素可以在水、尿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里低温下溶解。他们利用水溶剂实现其“绿色”转化,开创了一系列崭新的无毒、低成本的“绿色”溶解技术,并初步实现绿色工艺生产再生纤维素纤维和甲壳素纤维的工业化。这些成果在生物医学、能源储存、污水处理和纺织制造等方面极具应用前景。

1993年,张俐娜创建了天然高分子与高分子物理科研组。2000年1月,已经是武汉大学化学系教授的她,开始纤维素新溶剂和材料的研究。这一年,她已经60岁。但她的科研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战才刚刚开始。

2020年8月,张俐娜在身体状况不佳的情况下仍坚持为参加2020年青少年高校科学营的中学生上了一堂“绿色化学”科普课,不料这堂课成为她生前最后一堂课。

“勤奋、认真”是她留给学生的印象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


文章来源:《化学研究与应用》 网址: http://www.hxyjyyyzz.cn/zonghexinwen/2022/0610/595.html



上一篇:茶叶精加工领域新突破,八马茶业持续引领行业
下一篇:基教专家解析2022年北京市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

化学研究与应用投稿 | 化学研究与应用编辑部| 化学研究与应用版面费 | 化学研究与应用论文发表 | 化学研究与应用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化学研究与应用》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